对话现场
中国宁波网5月11日消息(记者丁伟) “青年志愿者”,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从1993年12月2万余名铁路青年首次打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到2001年注册志愿者制度的实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青年志愿者”的旗帜下,分布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他们创造了一种精神,并把它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我市青年志愿者的各方面情况,今天晚上7:00--8:00,中国宁波网《对话》栏目特邀2003年度全国优秀志愿者吴斌、2005年度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陈玄光以及共青团宁波市委、市志愿者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做客《对话》直播室,与网友共谈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位嘉宾通过网络,认真回答了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短短一个小时的“对话”过程中,网上参与者超过10.7万人次。
自1994年初发起宁波市青年志愿者行动, 11年来,我市志愿者行动不断适应各个时期形式变化,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志愿者组织在组织、队伍、项目、机制等各方面建设。自94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了70余万人次的志愿者行动,各级志愿者组织已与全市200余所孤儿院、敬老院等进行了长期结队服务,对全市近10000户困难家庭实行了“一助一”结对帮扶,11年间,志愿者行动中全市受益群众多达600多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登记在册志愿者246165人,占全市210万人口的11.722%,吴斌和陈玄光便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
吴斌同志2003年度全国优秀志愿者,在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清泉”志愿者服务队表现突出。随后他又于2001年4月加入了“110志愿者”大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社会志愿者。又于2003年5月参加了由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共同组织的“爱心直通车”志愿者活动。在长达二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以“让爱心永存社会,让真情常驻人间”为目标。孜孜不倦,为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玄光2005年度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2001年3月,随老乡从安徽蚌埠的一个边远农村来到浙江省宁波市打工,凭着自己在无线电方面的一技之长,把自己的创业地安在了宁波市江东区明楼街道林家社区。林家社区由于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治安秩序一度混乱,居民怨声载道。为了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2002年初,林家社区成立了宁波市第一支“外来务工人员雷锋团”,陈玄光也踊跃报了名。2002年5月,陈玄光们注册成立了林家社区“进城务工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并由此开始唱响了那旋律动听的志愿者之歌。
从提问来看,吴斌和陈玄光的人生经历是今天的热点。共青团宁波市委副书记,宁波市志愿者协会理事长杨勇在活动一开始,便向广大网友解释了一个被许多人误会的概念——志愿者与支援者。杨勇认为志愿者的翻译是一个外来名词,所谓的志愿者就是不以任何的物质条件为报酬,是无偿奉献,提供自己的时间、精力,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所谓的支援,支援某一项大型活动,这实际是志愿参与社会的一种途径,就是为社会或者是某一项工作提供一种支援。所以说,志愿者是比较大,比较全面的。
在回答网友有关“志愿者经常出现在比较大型的活动当中,平时在做什么?”这一问题时,宁波市志愿者指导中心老师朱茵表示,平时会看到有一些志愿者在大街上做一些服务,这只是一部分,但比如说小区里面,或者是广场里面,又比如说宁波现有240多个社区,每一个周日或者是周六都有志愿者在服务,这并不需要大规模的活动。另外还有一对一的结对,比如说助残,或者是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或者是离退休老干部。这是可能是我们平常看不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存在着。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角吴斌和陈玄光,在镜头面前似乎显得有些羞涩,吴斌认为近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偶尔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的无偿付出。为了能够参加每次志愿者活动,他把平时的加班、年休假都拿来调休。他常说,用自己的时间去帮助别人,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年,他始终以自己的热忱和爱心,竭尽所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关怀弱者,扶危济困;完善人格,弘扬新风;为宁波乃至社会的美好明天竭尽所能、无私奉献!
如果您还想了解有关这对话内容的情况,可进入中国宁波网天一论坛(http://bbs.cnnb.com.cn)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