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就学方面手续很麻烦吗?繁杂的手续能够缩减吗?

陈文辉:一直以来,我们把外来民工子女教育作为我们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所以一直以来是非常重视,我总结宁波在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就是民工子女的随迁率比较高,宁波的外来民工的子女人数,目前就我们统计是全省第一。我们不是最大的城市,但是外来民工子女数在宁波,是第一位的。

毛市长在《小崔访谈》的时候讲到一个问题,不是父母在这儿他来了,而是他父母不在,他可能亲戚或者是其他的人,他也跟着来了,这种现象也存在。总体上来说,宁波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我们2009年秋季的统计是有23万4千人。这个人数目前是我们浙江省内最大的。

而且据卫生部门去年他们有一个统计,就是0到7岁的非浙江籍的在宁波的民工子女的接受计划免疫的人数有21万,0到7岁有21万,平均每个年龄段有3万人左右。这跟23.4万人在接受宁波的义务教育的外来民工子女的结构分析当中,也是一致的。就是目前在宁波的外来民工子女每个年龄段大概是3万人左右,这个子女随迁率是最高的。

第二个,我们是公办学校的接纳率高。刚才你还问到,就是外来民工子女读我们的公办学校方不方便,我的回答是方便的,我们的大门都是敞开的。目前23.4万的外来民工子女当中,70.09%就在我们公办学校里就读,还有将近30%在民办的外来民工子女学校里就读。

第三个,应该说政策共享度高。外来民工子女,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就共享到跟我们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样的,同样享受免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的免费教育。每年我们这项支出是将近1个亿。对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我们宁波慈善总会,有些县市区也同样给予困难有助。像鄞州是每年大概救助外来民工子女占到他总的外来民工子女的5%,每人是500元。所以他免费读书,还有每人每年500块的救助,这是政策共享度高。

第四个特点就是教育质量的认同度高。

所以很多外来民工子女希望在这里读书,希望长期在这里读书。有的是法定监护人在这儿,有的没有但是也来了。这一块对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这样一个大门敞开式的招生,会不会对我们本地的孩子们有一定的影响?

陈文辉:这个有议论,影响是肯定的,这是客观的存在,不能回避。但是宁波是爱心城市,宁波的老百姓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也是采取了很多的认同和接纳的态度来对待。又回到这个话题,就是为什么随迁的有23.4万人在我们宁波就读义务教育阶段,人数为什么那么多,而其他的城市没有那么多呢?

我觉得这里面,一个就是宁波的城市的包容度高,第二个我们的产业结构,就是需要大量的外来民工。

第三个就我们教育质量对他们有吸引力,第二个我们城市对低收入人群的城市生活也是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有的城市生活成本很高,他子女随迁在这里就读还要支付相应的生活成本,如果说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那他到这里来也有很多的条件。所以这个门槛,其实是分有形和无形两种。

坦率地说,对宁波本地户籍的子女教育,影响是肯定客观存在的。我就举一个例子,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来说,是要逐步推进小班化的,而我们现在义务段的小学的班额还是在少则40人、多则50人,班额无法小下来。小班化推进,速度延缓的话也就是我们这儿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也就推迟的。

 

有些本地市民家长认为如果没有这20多万的外来的孩子在这里就学,是否就不会让我们的孩子坐在那么拥挤教室里,就真的实现小班化了?就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是不是也有一些好的办法?或者说我们怎么能够平复这样一些父母的质疑、他们心里的怨气?

陈文辉:我刚才讲的,宁波的老百姓也是宽容度很高的,宁波也是一个爱心的城市,也是会更多的时候,就像我们的税收为全国做贡献一样,更多的考虑到国家的层面来思考这些问题。首先这些外来民工子女,按照法律的规定、宪法的规定,同样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个权利应该给他们。但是目的,因为国家对这些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转移财政支付问题等等,还没有十分明确的操作办法,国务院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目前提出的要求就是“两为主”,就是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接纳为主。我们现在就是严格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做,以我们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在这样进行。

我们现在一方面在研究,在大班额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也不是说,50人的班级就没有教育质量了,这个与老百姓力量的教育质量差距很大,那也不是。所以老师们是在很努力,就是在现有的教育条件下努力地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个,我们也是在积极地提出建议,就是对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我们觉得,符合条件的我们要保证给他同样质量的教育,给他受教育的机会,同样还要让他读好书。不但让他能够同样的有书读,而且让他读好书,这是我们的努力。但是有的上次毛市长提到的,他的法定监护人不在这儿,他只是认为这里的教育质量好所以很多人都到这儿来了。这个我们现在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甄别,所以需要有一些手续。

所以就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了,而且我们现在设置的条件,你刚才说是不是没有门槛,门槛是有的,门槛分有形和无形,但是我们这个门槛是为了保证外来民工子女在这儿接受一个有质量的、持续的教育。比如我们的条件,一个是必须有法定监护人,我们觉得不要为了让孩子所谓上一个好的学校,然后与父母长期分开,这个我觉得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他必须要有法定监护人在身边。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家庭要有固定的收入。你在这儿读书,长期处于生活贫困状态,父母也不在身边,也没有固定的收入,那这个孩子要稳定地接受教育,这也是很难想象的。

第三个是要有固定的住处。我们现在设置的条件就是要有法定监护人在身边、家里有固定的收入、有固定的住所,其他没有附加的条件。

也有一些人就是法定监护人不在这儿,但是希望在这儿读书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甄别,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

 

因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往往缺少法定监护人的监管,容易出现犯罪现象,无形中给社会治安和和谐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陈文辉:不仅仅是对社会,首先是这个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首先是不利的。这些孩子,我们是很担心这些孩子。所以我们需要外来民工子女,我们共同配合,为了他们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为了我们这儿的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的成长,应该说还是要,我刚才讲的,法定监护人在身边、有固定的住处、有稳定的收入,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觉得这都是必需的。

 

外来务工人员办手续较为麻烦,有时候不得不回老家去补手续,所以在事前最好能够咨询清楚了,也可以减少点麻烦。
   
陈文辉:我觉得这个是一分为二,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我觉得子女教育非常重要,它是你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需要你去花时间的。就是你的功课是必须要做的,作为父母对子女教育上,如果打算让你的子女在宁波接受教育,首先要做功课,要了解宁波的相关教育政策,我觉得他需要提前来了解,这是一个。在他回家的时候,就可以相应地做一些准备,这是一个。

第二个,也请他们理解我们宁波在外来民工子女上学方面设置的条件,都是为了保证他的孩子,符合条件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个请他们理解。

第三,从我们管理的角度来说,也是为了让他们更便捷地办理相应手续的一些空间,我觉得还是有的。目前主要是,就是流出地的信息和我们流入地的信息,双方沟通的机制全国还没有建立。假如我们的教育部门,流出的教育部门假如能够建立一个网络的平台,那么就可以让他们少跑一些路。现在不了解,路又隔得很远,有些地方信息也不通畅,所以要证实他的材料的真实性可能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那么我觉得,这个可以建立双向的信息沟通的渠道。

第二个可能也需要省政府或者国务院、国家教育的层面重视这个问题,建立一些信息平台,这样也可逐步方便群众。不是一味地,我们也看到毛市长当时在答复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去尝试一下,比如对哪些县市、哪些省份在我们宁波,外来民工居住比较集中的,子女在我们这儿读书的人比较多的,我们主动跟他们联系,建立起网络。这样双方的信息对称了之后,可能以后在我们审核、办理入学手续当中会方便很多。

   

 

有人就建议说,能不能再多建一些公立学校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
   
陈文辉:这个我们不是没有想过,这个从情感上来讲,应该是非常美好的提法。但是实际上操作是很困难的,现在建一所学校,首先是成本很高,现在一所学校,一般是24班的规模,大概1200个学生组成了一个学校。比如讲23.4万人,需要建多少的学校、配多少老师?这是一个问题,成本很高。

第二个,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可以限制哪些人不能到宁波来读书。就是说我们接纳的门槛,现在要审核,难度是很大的。假如我们现在造了很多的学校,还是供不应求,那么到什么时候可以停止造学校呢?这是第二。

第三个就是,我们的教育是要有计划的,比如说我们要先造好学校,先招聘好老师,然后再接受学生,从来没有先学生过,有多少学生,我再去造多少学校,不是这样的。必须要有一提前量。

那么这个学生,现在外来民工子女的流动是自由的,是没有计划的,而我们造学校是必须要有计划的。这个就是没法做计划。


还有一个问题,就像这次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统计是2009年与2008年相比,外来民工子女减少了8000人。也就是说有的学校甚至超过20%的学生不来上课了。

所以单纯的造学校还不是一个办法,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在国家层面上有一个计划,大概的有一个趋势,比如这个城市能相对稳定到多少的规模。就是外来民工子女当中,有多少人可能会在宁波长期生活,那么他的愿望也是在这里长期接受教育,那么我们那个时候造多少学校,可以有计划。现在这个都,就是当接受教育的人数无法预测的时候,简单的造学校和简单的招聘教师,这会是一个大的决策的失误。

 

能否先进行全面统计再进一步实施?
   
陈文辉:这个现在还是无法实施,一个现在就是说,在这儿读书还是回家乡读书,选择权不在我们这儿,是在于他,选择在哪里读书,这是一个问题。

而且不同的区域,比如我在城区里造学校还是在县市区造学校,人在宁波城市内还在流动,而义务教育段的读书是要就近入学的。我不可能在偏远的山区造几所学校,没人去的。然后你这儿造了学校,但是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了,那些人又到另外的地方去了,那你这个学校又要闲置了,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就是现在的教育制度,比如说高考问题,现在就是为什么我们也有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出意见呢,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在宁波读普高。

这跟高考制度的设计有关系,我们是为了对学生负责。坦率讲,假如他一旦成为宁波的学生,我们肯定要对他负责。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每个学生负责。他现在是,因为一个是教材的选定,现在是以省为单位的,这是一个。第二个,高考的命题也是以省为单位的。第三就是说,高考的报名资格是以省所在的户籍地为单位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假如四川的人在宁波接受的是浙江的教材,接受的是浙江的教育,但是他到时候要参加四川的高考,而四川的高考命题和浙江的高考命题是不一样的,因为教材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在这儿接受的良好教育,一点优势都没有了。

 

是否能够跟我们网络前的一些外来务工人员说点什么,给他们提一些建议?比如说你要带着孩子到我们这儿上学了,或者你已经到宁波了,准备把孩子接过来了,你要做的一些事情有哪些?

陈文辉:这个我觉得其实并不复杂,一个,宁波的老百姓、宁波的政府和宁波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说都是善待外来民工子女的,这是一个。


第二个,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一直以来是一视同仁。就是外来民工的子女和当地的孩子,只要你是一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都是一视同仁的。具体的就是,他要事先去了解,事先通过电话也好,上门也好,到学校、到教育行政部门去咨询,条件也是很清晰的。主要就是考虑,你法定监护人在不在这儿,这里有没有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只要能证明这几条就可以了。


现在碰到困难和问题主要还不在于这些符合条件的人,有的一个是,他首先想职校,不但是想在这里接受教育,现在随着在宁波生活时间的延长,他认为哪所学校好?他要去职校。这个麻烦就出现了。


第二个,他可能是,比如有违反计划生育、超生的,或者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法定监护人也不在身边,但是他已经答应人家了,把人家的孩子都带过来了,也希望能够在这里读书。就是这些不符合条件而想在这里读书的人,那可能手续是很麻烦的。只要是符合条件,要在宁波读书,只要事先有所准备,事先了解好,做好准备,真的不是很麻烦。70%,就是23.4万人里面的70%都在宁波公办学校里读书,要问他们麻不麻烦。

如果麻烦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全省最多的外来务工子女在宁波读书的。